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三亚市生猪交易管理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0 17:50:59  浏览:927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三亚市生猪交易管理暂行规定

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政府


《三亚市生猪交易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办局、各直属单位:
《三亚市生猪交易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修正,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三亚市人民政府
二00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生猪交易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三府[2003]170号

三亚市生猪交易管理暂行规定
(2002年12月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2003年10月15日市政府常务会议修正)

第一条为了加强生猪交易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促进生猪经营者合法经营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暂行规定)、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及《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生猪交易管理。
第三条生猪交易实行集中交易管理制度。
第四条市商务部门是我市生猪交易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我市生猪交易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工商、公安、动物防疫机构和税务部门要互相协调、配合,加强生猪交易环节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生猪交易市场的设置应符合我市生猪交易市场设置规划和需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六条生猪交易市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防疫条件:
(一)选址、布局、设计建筑、设施、设备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二)有患病动物隔离间和污水、污物、粪便处理设施;
(三)有无害化处理和清洗消毒设施、设备;
(四)防疫制度健全。
第七条生猪交易市场的设置由市商务部门根据环保、规划、工商、动物防疫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依据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的规定,提出初审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根据市商务部门的初审意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生猪交易市场的设置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后由有关部门核发生猪交易市场经营证照。
生猪交易市场经营证照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有关部门应责令其整改,情节严重的,报市政府取消其经营证照。
第八条生猪经营者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经核准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在生猪交易市场内经营。
第九条本市专业养殖场、养殖户所生产的及从外埠调运本市的生猪,交易活动必须集中在生猪交易市场进行,禁止生猪交易市场外交易,违者由动检、工商、商务等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农民自产自销的生猪,可就近在农贸市场进行交易,但动物检疫监督部门必须做好检疫、消毒等工作。
第十条生猪检疫实行集中定点强制检疫制度。检疫地点应设在生猪集中交易市场内。由市场开办者提供场地,由市财政提供检疫设备。所有生猪进人市场交易前,必须经过动物检疫,佩带免疫耳标;已在外省检疫的,必须经过动物检疫部门查验。没有免疫耳标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进行交易的,由动物防疫部门处罚。
第十一条工商、税务、动检部门对在生猪交易市场内进行交易的生猪依法征税和收费。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对交易场所、运输工具等进行检疫和消毒,并按有关规定收取检疫费和消毒费。
第十二条本市专业养殖场、养殖户所生产的及从外埠调运到本市各屠宰厂(场)屠宰的生猪,必须持有市动检部门的检疫证明或查验证明,方许进人屠宰场屠宰。违者将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造成疫病传播者,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对无照、无证经营生猪交易等扰乱市场管理秩序的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予以处罚。对抗拒、阻挠、拒绝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以暴力、威胁方式阻碍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牛、羊等动物的交易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本规定由市人民政肩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当前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核审批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当前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核审批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税函[2003]1267号
2003-11-2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国发[2003]24号),做好当前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核、审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退税机关要认真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信息审核出口退税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税函[2003]995号)要求,切实抓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信息审核出口退税工作。目前,“出口退税审核系统3.41版”已放置在总局应用系统支持网站(130.9.1.248)和进出口税收管理司通讯服务器“程序发布/出口退税网络管理系统/退税审核系统/3.41版”路径内,请各地立即下载、使用。软件运行过程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国家税务总局报告(地址:进出口税收管理司通讯服务器“程序发布/出口退税网络管理系统/反馈”路径内)。
  2003年年底前,总局将对“出口退税审核系统”进行修改,为保证“出口退税审核系统3.41版”顺利运行,各地应随时访问上述路径,及时下载和升级新版本软件。
  二、对出口企业的退税申报(包括列入2002年度出口退(免)税清算备案表中的出口货物应退(免)税款),凡纸质退税凭证齐全,但出口货物报关单、专用税票等电子信息没有或核对不符的,各地应及时汇总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已按照《关于2002年度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备案有关电子信息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3]989号)上报的不需要再次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将组织进行协查。具体办法如下:
  (一)专用税票电子信息疑点上报及核查办法
  1、各地退税机关在审核中发现无专用税票电子信息或其电子信息不符,应及时通过“出口专用税票电子信息核查系统”(Eis系统)上报疑点。
  2、各专用税票开出地省一级退税机关应于12月15日通过Eis系统接收上述疑点数据,并立即牵头组织在本地区进行核查。各地一律必须在接收疑点数据1个月内将核查结果和无误的专用税票电子信息使用Eis系统上报总局。
  3、总局将于2004年1月16日对各地反馈核查本地区开具专用税票电子信息疑点情况进行考核,并对未按规定反馈核查结果较多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
  (二)出口报关单电子信息疑点上报及核查办法
  1、各地应将本地区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疑点汇总填写《出口报关单电子信息疑点明细表》(附件1),通过总局进出口司通讯服务器“各地上传/2003年信息协查/出口报关单/疑点”路径上报总局。各地在年底前应于11月30日、12月10日、12月20日各上报一次。
  2、对各地上报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疑点,经总局组织协查,10日内将把核查结果放置在总局进出口司通讯服务器“各地上传/2003年信息协查/出口报关单/反馈”路径内,供各地接收。

附件:出口报关单电子信息疑点明细表

填报单位:
            出口企业海 出口企业名     离岸价(美     报送口岸代    总局内部办公网
序号 报关单号 出口日期  关代码    称   出口数量  元)  报关口岸   码   疑点  查询结果


    负责人:      制表人:     日期:
  注:1、总局内部办公网报关单查询:http://100.16.92.183/index.asp
    2、“报关口岸”和“报关口岸代码”见出口报关单“出口口岸”栏内容



陕西省农业环境管理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农业环境管理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农业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农业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责成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四条 凡在本省境内,从事与农业环境有关的生产、建设、开发、科研和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五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农业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各有关部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并履行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农业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国家和本省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主管本辖区农业环境的监测、调查和评价,拟定本辖区农业环境保护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经综合部门平衡,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负责所属农业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参与对农业环境有直接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
(四)负责对辖区内单位和个人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实施监督检查,调查处理农业生态破坏事件;
(五)制定防治农用化学物质污染的措施,并监督实施;
(六)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管理与开发,组织推广无公害农业工艺;
(七)主管生态农业建设,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并监督实施;
(八)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实施现场检查,对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九)组织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经验交流,宣传普及农业环境保护知识。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水利、林业、土地、乡镇企业、煤炭、地质矿产、化工、工商行政管理等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协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第九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农业环境监测机构,业务上受上级农业环境监测机构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测机构指导。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对本辖区农业环境状况及农产品质量(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测;
(二)定期汇总、整理本辖区农业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分析、评价本辖区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并向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农业环境监测机构报告;
(三)根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承担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和农业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监测和技术仲裁;
(四)负责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
第十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农业环境管理机构行使农业环境监督管理职能。
各级农业环境监测机构组成农业环境监测网,并纳入全省环境监测网。
农业环境管理机构和监测机构可以设农业环境保护监督员。乡(镇)可以设专职或兼职农业环境保护监督员。
农业环境保护监督员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颁发证件,凭证件方可履行农业环境保护职责。
农业环境保护监督员执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环境管理机构和监测机构交付的任务。
第十一条 农业环境监督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出示证件。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十二条 对农业环境有直接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对农业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有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十三条 根据本省农业环境保护的需要,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地方农业环境保护标准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保护的需要,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在重要农产品集中产区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保护区。
第十五条 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应当实行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并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壤沙化、盐渍化、贫瘠化和水土流失;禁止滥伐盗伐林木、毁坏草场、毁林毁草开荒以及开垦国家禁止开垦的陡坡地。
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采矿、取土、挖沙、筑路、兴办企业和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等活动,应当尽量减少破坏地貌和植被。已经破坏的,应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治理或者承担治理的补偿费用。
第十六条 因受有害物质污染,农业生物不能正常生长,或者所生产的农产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农业区域,可划为农业用地污染整治区。
农业用地污染整治区的划定,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部门会同同级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查、论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农业用地污染整治区综合整治计划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动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及时回收废弃农用塑料薄膜,防止农用化学物质污染。
鼓励综合利用农副产品和农业废弃物,减少污染。
禁止猎捕、收购、贩运、销售农业害虫、害鼠的天敌(人工饲养的除外),并保护其栖息、繁殖场所。
第十八条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向农业用地和灌溉渠道排放不符合农业灌溉标准的工业废水。
禁止在人畜饮用水源和渔业养殖水域沤泡、渍洗麻类、清洗药械和排放各种有害物质。
对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灌溉的地区,农业环境监测机构应定期对其水质、土壤和农产品进行监测,防止造成污染和危害。
第十九条 向农业环境排放有害气体和粉尘的,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二十条 禁止在农业用地和灌溉水源附近倾倒、弃置和堆放生活垃圾和有害固体废弃物。确需在农业用地修建处置、堆存固体废弃物场地的,应经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征地占地手续,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渗漏和扬散。
第二十一条 城镇垃圾、粉煤灰和污泥等作为农用的,必须符合规定的农用控制标准,并经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在发生事故或其他原因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农业环境污染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或个人,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三条 对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做出显著成绩或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和破坏的单位和个人,有责任排除危害,承担被污染和破坏的农业环境的治理费用,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提出请求处理或者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单位和个人,负有举证责任。调查、鉴定、处理污染和破坏事件所需费用,由造成污染和破坏的责任者承担。
第二十五条 对违犯本办法规定,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单位和个人,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和本省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给予警告、罚款、限期治理,或者责令其停产、转产、关闭、直至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
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 农业环境监督管理人员,因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者以权谋私、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农业:指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指各种种植业产品和养殖业产品。农业生物:指野生的和通过人工培育的作为农业劳动对象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农业用地:指耕地、园地、草原、草地、沟渠等直接或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灌溉渠道
:指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渠道。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1993年8月18日